倒头、报庙、出殡,漫谈德州传统葬俗

德州传统葬俗大致要经历倒头、上庙、报丧、陪灵、守灵、吊唁、大殓、出殡等环节。受“十里不同风、百里不同俗”的影响,各区县葬礼仪式也有一定的差别,细节方面很难统一,这里只概述大致过程。

其一、倒头:倒头即把状况不好的老人从床上移到准备好的木板上或门板上,当地人叫“太平床”或“吉祥床”,说老人不能死在床上,认为这样不吉利。同时要给老人擦洗身子穿上寿衣,认为老人咽气前穿的衣服,可以一件不剩地带走。如果老人上边还有长辈,尸体不能停放在正堂,要停放在偏房。倒头仪式结束后要烧倒头纸,也即送老人上路的纸钱,以便老人顺利通过黄泉路。

其二、上庙:上庙也叫报庙,第一趟上庙应由孝子去,意思是老人走了,要抓紧时间向阎王报到。报庙结束直至出殡要赶六趟纸,六趟由至亲孝女、孝子贤孙前去即可。出殡起灵前要上一次大庙,本次上庙队伍庞大,人员增加到至亲和同族的旁系血亲。上庙的形式通常是一人端着托盘,盘内放供品、纸钱和香烛走在队伍的前面,孝子手持哭丧棒带领上庙的队伍在后面徐徐前行。上庙仪式可以体现家族大小(大家族上庙队伍排得很长);还可以表达子女的孝心,上庙时子女哭得越伤心,越能替老人赎罪。

其三、报丧:老人去世后,等确定完丧期和葬期,接下来就是总管事安排报丧事宜了。报丧时每到一家,报丧的人不能进大门,要在大门外招呼主人或由别人代叫,等亲戚出来后,跪哭并告知老人于某年某月某日去世,出殡日定于某月某日等事项。

其四、陪灵:老人“倒头”后,灵床要东西方向放置,待咽气后再把灵床调至南北方向,寓意老人“寿终正寝”。接着在灵床前摆供桌,供桌上放烛台一对、供品若干,再在灵床两侧撒些稻草供儿孙陪灵用。

参加陪灵的人包括孝男、孝女、侄子辈、孙子辈及族内近支,出殡那天参加陪灵的人还会有外甥、妻侄等人加入。陪灵时男的跪在灵棚两侧,女的在屋内灵床两侧。有男客吊唁时,由孝男陪哭跪;有女客吊唁时,由孝女陪哭。

其五、守灵:老人的灵床要日夜有人守护,守灵人多为老人的子女及孙辈。守灵的人要负责长明灯、续香火、烧纸钱、换供品以及防止鸡、鸭、狗、猫等靠近灵床。

其六、盖棺:把逝者遗体从灵床抬入棺内叫“入殓”,也叫“大殓入棺”。入殓时长子抱着老人的头部,其他子女抱身体将老人放入棺中。如果逝者为男性,要头顶着棺材头;如果逝者为女性,要脚抵棺材的尾部,寓意“顶天立地”。入殓前棺材底部要铺黄色的褥单,身上盖白色的被单,此所谓“铺金盖银”。随葬品除饭含、耳环、手镯外,还可以放逝者生前喜欢的东西。

其七、架孝:架孝主要在出殡日,出殡起灵后,长子一手持幡杆、一手持哭丧棒走在前面,次子抱老人遗像与其他亲属走在后面,由侄、孙、叔伯兄弟或表兄弟架着孝子的一臂前行,这在当地称为“架孝”。儿媳、侄媳、孙媳由娘家嫂子、弟媳、婶母架孝。出了门的闺女、孙女由自己的儿媳、婆家侄媳或妯娌架孝,俗称“架胳膊”。行走顺序为男的在灵前,女的在灵后。

其八、圆坟烧七:出殡第三天子女、儿孙要去坟地圆坟,圆坟一方面查看坟头是否结实牢固,另一方面要绕坟,绕坟要左三圈、右三圈,绕坟过后家人就可以和逝者“说话”了。圆坟过后是烧七和少周年,烧七以每隔七天祭祀一次,直至“十七”结束。多数地方烧完“五七”就算“烧七”仪式结束了,比较讲究的地方,要烧到“十七”才算结束。烧七过后是烧周年,烧周年以“一”、“二”、“三”周年为限,三周年烧毕,剩下就是清明、十月一前去坟前祭扫了。